查看原文
其他

《局部》&《摩耶之幕》:放远又拉近,真实生活中感受历史与明天

成黎 燃冉ranran
2024-09-07


2022年12月3日至2023年2月5日,以“回环之歌”为主题,XINTIANDI新天地携手UCCA联合呈现 “燃冉”艺术季。艺术季在上海新天地区域全面开启蜿蜒展开,以四大单元为上海市民呈现50余件缤纷多元而又充满真挚思考的艺术作品。「CREATORS 100」邀约了特邀公共艺术单元和青年艺术家群展单元的九组艺术创作者,透过他们独特的视角和表达,带领公众一同在新天地的公共空间内重新发现、深入感受、彼此连结,谱写自己与城市之间的生动乐章。



在此次“燃冉”艺术季的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中,1989年出生的杨牧石被授予了“锐意探索奖”,1995年出生的谭淦泉获得了“融合创新奖”。两位年轻的艺术家分别以自身的视角回应主题“回环之歌”,在作品提案中显示出了对于自身突破的渴望,展现出令人期待的创作潜力和思想维度。


2022年12月17日—2023年2月5日,“入围青年艺术家群展”于新天地壹号落地。杨牧石和谭淦泉的获奖方案也得以呈现,前者试图以“局部”的塑造反思历史的“回环”,后者则以技术带来的感性体验去深入观众自身与周围的探索。思想的焦距放远又拉近,在细微的真实生活中感受宏大的时代命题。



走进杨牧石的《局部》,如同走进一小片如沼泽般的黑色宇宙。中心处密集直立的黑色几何物极具爆发感,啮齿般锋利的边缘带有冷静的攻击性,而三面白墙上的悬挂装置造型不一,构成了空间上的节奏与呼应,进一步带动在场观众的身体感知。


延续着艺术家标志性的创作风格,《局部》是一件凝聚了密集劳动的作品。杨牧石先是将个人收集的围栏、木窗、地板木、广告牌等废弃物件切成1200多个大小不一的部件,然后经由一系列拆解和重构,制作出风格统一的28件黑色物体,布于这个27.5平方米的空间。据艺术家介绍,作品的造型、比例及构成关系来源于对城市社区、广场、商场、写字楼等图像的截取与提炼。在构建空间关系时,“局部”亦是关键词,通过碎片的图像、比例的细化去调动部件与整体的关系,在“不合时宜”中切割、锐化空间,以此激发观众的感受——身在“局部”,反思“回环”。


杨牧石,《局部》,2022,围栏、木窗、地板木、工具柄、工作台、办公桌、档案架、门、木梯、雕塑骨架、广告牌、油漆,5.25 × 2.75 × 1.73 m



杨牧石于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毕业前一年,他开始围绕“无效生产”的理念展开创作,将收集而来的日常废旧物件进行重新打磨,经过高强度甚至是超负荷的身体劳动,成为形状各异的黑色几何物体,以此反思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大规模生产的疯狂与荒谬。这一次在新天地壹号呈现的《局部》,也是在将“无效生产”的理念推进到第九年后结合自身近期经验的最新创作。


在此期间,伴随着在麦勒画廊的四次个展——从2016年“无效生产”、2018年“强制执行”、2019年“原地消失”,到2022年的“逆向复原”——杨牧石也在对自己的风格和理念进行着千锤百炼般的打磨。“回看2008年至今的工作现场,绝大部分情况下的结果是实验失败。一次相对完整的实践通常需要两年至三年的研究过程。”从一开始对材质实验可行性的直观尝试,到后来在自我设定的限制中进行更为明确与极致的探索,继而于近期开始注重作品内部结构与结构之间、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联,以更为系统的创作去容纳艺术家日益丰满的思考维度。到了这一次的《局部》,杨牧石则想要“放肆”一回。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后,重新面对一个全新的特定空间,杨牧石试图在“偶发”与“撞击”中不断交锋,制造人、事、物的对话。


杨牧石,《局部》,2022,围栏、木窗、地板木、工具柄、工作台、办公桌、档案架、门、木梯、雕塑骨架、广告牌、油漆,5.25 × 2.75 × 1.73 m



这样的“放肆”对杨牧石来说并不容易,常年逼近极限的工作方式塑造了他严实的思维密度。在杨牧石对作品的文字描述中,使用了大量并列的词汇,似乎在竭力涵盖制作与思考中的每一个具象与抽象。对于动作:“对称、糙化、错位、叠置、平面化、挤压、拉长、锐化”;对于作品形式的描述:“介于雕塑、装置、绘画、设计与建筑形式间”;对于作品所指向的社会思考:“隔离与交流、封闭与开放、战争与和平、死亡与生命、起始与终结”……这也与他作品形成的过程很像,在一系列堆砌又变化的材料与实验中,以强势的个人风格寻找凝练而锋利的表达。


“放肆”背后也是杨牧石欲以这种锋利去容纳更多维度探讨的企图。就像在《局部》的中心,不同的锐化物所形成“天际线”,那在杨牧石眼中是紧张而迷人的景观,“起始于‘人’,必定锋利。该线段将‘人’的理解与冲突、现实及虚拟世界的错位、历史的回环,紧密焊连为一体。”在“挤压、破碎、转化”后突破重围,又被艺术家以强大的逻辑与力量去进行锐化,戳破接受层面的保护膜,反弹出独立而自由的体会。“你必须走进现场去观察,才能感受和反思”。


走进新天地壹号的现场,走进这个“局部”空间,在某种压抑和对峙间,去激发意外的思考。


如果说杨牧石的《局部》试图以锐化的现实局部去反思整体的形成过程,那谭淦泉的作品《摩耶之幕》则试图以人工智能技术鼓励观众以一种更有趣的方式去探索自身的“附近”。


《摩耶之幕》由一台回收、改造而成的拥有自动驾驶算法的轮椅,以及一顶重新定义观看的头盔装置组成。当观众坐在轮椅上,戴着头盔,轮椅便会带领观众以算法推荐的路线行走,以人工智能的视觉识别和文本写作的功能,为路线中所看见的人或物创作一篇短诗作为艺术品简介。身边任何事物都可能是艺术品,而人们可以通过跳跃性的理解去接近,谭淦泉想要借此回应约瑟夫·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在《摩耶之幕》创造的体验中,艺术就是生活现场。


谭淦泉,《摩耶之幕》,2022,电动轮椅、3D打印头盔、木架、树莓派控制器、雷达、LCD屏幕、AI摄像头,

64 × 160 × 150 cm(物件1)、

50 × 50 × 170 cm(物件2)


谭淦泉出生于1995年,现研究生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在专业训练下,他以扎实的逻辑思考为基础,融合各种媒介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突破性的表达。当面对“回环之歌”这个主题时,谭淦泉抓住的关键词是“真实生活”。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艺术家将目光不自觉地投向了自己与周遭的人或物身上,在有限的创作时间下,他最终选择了延续过去的创作思路,从人文表达及个人经验探索科技艺术的可能性。《摩耶之幕》中,谭淦泉试图创造出一种诙谐、轻松的体验方式——“正如其他技术媒介引导我们行为一般”——让观众在毫无芥蒂的参与中体会“那间隔在我们与当下生活之间的各种技术媒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观看方式及观看对象的”。


这种影响自然有其魅力之处,引人迷恋。《摩耶之幕》中,机器会去学习与艺术、文学相关的书籍,当轮椅载着观众随机探索时,所显示的诗意提示会启发、丰富人们对现场的感受,提示中夹杂着当代艺术语录中的词汇,煞有其事地暗示着:你眼前的这个景象,它很艺术。


但另一方面,当观众沉浸在这一连串机器提示中,也意味着他们正在让渡主动发现与思考的过程。作品的名字“摩耶之幕”是最佳的注解:“摩耶之幕”出自印度婆罗门教的概念,在印度梵文中,摩耶意为虚假、欺骗,摩耶之幕即为真实世界的幻觉帷幕。后来,这个概念经过哲学家叔本华的进一步阐释,逐渐被理解成这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但所谓的个人意志,不过是另一种欺骗,让我们误以为那是来自个人自由意志所发生的结果。到了今天,我认为技术媒介在创造那些表象的同时,也深深隐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以为自己的观看、理解和选择是出于自身意志。这些才是当下制造幻觉的主体。”因此,在此次创作中,谭淦泉完成的一项重要的自我突破便是不再停留于视觉层面的探索,而是将大量精力花费在了技术实施过程里反反复复的修正与推进,卸其形态而用其内核:“和我想表达的概念一样,技术性不是外露的,而是隐退在作品中,让观众更轻松、更具趣味性地进入作品。”


谭淦泉,《摩耶之幕》,2022,电动轮椅、3D打印头盔、木架、树莓派控制器、雷达、LCD屏幕、AI摄像头,

64 × 160 × 150 cm(物件1)、

50 × 50 × 170 cm(物件2)



谭淦泉运用技术的同时,也在以艺术家的自觉不断审视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科技的本质是满足我们的好奇,扩展人的感知能力,以可掌握的逻辑去探索未知。当下,科技的更新速度会快于我们身体和心理的适应速度,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去应对,而不是被迫地按照难以忍受的节奏重建思维习惯。”就像在《摩耶之幕》中,根据人工智能的提示,你可以被启发,也可以质疑它,或是在学习了机器的学习后离开它。谭淦泉说:“它不能帮助或者替代人们自身的理解,只是提示一种自觉。”


谭淦泉几次提到了旅行者一号的故事。1977年,美国宇航局发射了一艘名为“旅行者一号”的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1990年情人节那天,旅行者一号在距离地球64亿公里之处,它向地球发送了最后的拍摄任务,在那张“太阳系全家福”的合成照片中,地球只占到0.12个像素。正是在这个看似比尘埃还小的粒子上,70多亿人的生活奔腾不息,世间万物此起彼伏。


在那之后,旅行者一号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开始了自己漫无目的的流浪,离地球越来越远,离我们有限的所知所能越来越远。



科技属于未来,而从那遥不可及的未来投掷的回眸中,还是会落于自身与今天。


在那0.12个像素的地球里,杨牧石以“局部”提炼与锐化的锋利之姿,去反思现实形成的历史;在那0.12个像素的地球里,谭淦泉以科技未来之道返还当下生活之身,去寻找面对真实生活的积极与勇气;在那0.12个像素的地球里,中国,上海,新天地壹号,15位入围艺术家共同组成的“回环之歌”真诚而充满活力,而建筑里恰巧挂着那行字:“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







“燃冉”好奇心地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燃冉ranra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